8月18日,南国书香节期间,由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黄埔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外包美工,黄埔区图书馆、黄埔区作家协会共同承办的《历史中的大与小》——文学阅享会暨“埔阅万家”阅读推广活动在广州科学城会议中心举行,邀请知名作家马伯庸主讲。
马伯庸,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骏马奖得主。其作品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致力于对“历史可能性小说”的探索。
代表作包括《食南之徒》《太白金星有点烦》《长安的荔枝》《大医》《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风起陇西》等。
分享会上,马伯庸以历史中的大与小为题,通过分享自身生活趣事以及玄奘传记中的某段文字、秦代竹简上民间书信等生动活泼的史实末节,串联出风趣幽默、内容丰富的精彩故事,深度挖掘历史与现代的共性,巧妙地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的细微生活相结合。从小人物故事中窥见历史,马伯庸建议大家从普通人的视角去看历史,能读懂更多历史背后的东西。
现场马伯庸为其人气新作《食南之徒》签名,他表示,该书的创作灵感来自参观南越王博物院时看到的两枚南越木简外包美工,在他的娓娓道来下,读者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南越国,在“贪吃的大汉使者唐蒙”带领下,在品味岭南美食佳肴的同时,也充分领会到大汉与南越之间的历史纠葛。
当天,广州市黄埔区语言艺术协会“黄埔湾区朗读者”还在现场朗诵了《食南之徒》的精选片段,携手读者共享静谧而深邃的南越美食旅程。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读者积极响应,就创作、历史小说素材挖掘、文学阅读等多元话题踊跃提问,与嘉宾马伯庸展开面对面交流。提及创作过程中如何平衡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虚实关系,马伯庸表示,创作历史小说最关键的元素在于当代性,要寻找历史和现代的共鸣和连接,找到古人和现代人情绪上的共鸣点。
他引用了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只有被当代人所理解、所感知的历史,才能称为真正的历史。虽然这个观点主要是针对史学、史学界,但对文学创作亦有启发。我们写历史小说也要观察时代精神,了解当下的人关心什么,抠图才能真正赋予小说生命。创作历史小说大历史不能变,情节发展得符合历史人物性格特点、历史事件背景、当时的社会规则、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等,故事可以是虚构的,但是它的背后一定要有真实的历史支撑。
面对现场读者对他创作能力和文采的赞许,他则诚恳回应自己并非天赋型选手,贵在勤奋。
自1998年开始在网上尝试创作,经历了从“不会写”到“慢慢会写”再到“精通”的积累提升过程,这并非天才的表现,而是学习的体现。同时鼓励大家坚持阅读和创作,注重提升自身知识储备,时间自然会给予回馈。他如今在创作的同时,也依然保持大量阅读。对于如何高效读书,马伯庸推荐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他说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的书都读完,就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当我们翻开书的时候,要想想在这本书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了目的之后,读书就能更有效率地梳理和吸收。
“这次活动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与灵感的殿堂,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共同品味历史的韵味,探讨文学的奥秘。这种感受是任何电子书或网络阅读都无法替代的。”一名长期热爱文学的读者深情地说。近距离互动不仅让读者们获得宝贵知识与见解,更学会从微观事物中领悟生活哲理。
近年来,黄埔区致力于推动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埔阅万家”“文学阅享会”等文化品牌的深耕细作,充分发挥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资源优势,汇聚多方力量,共同打造具有黄埔特色的文化名片,全面推动黄埔区全民阅读工作。本次活动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式,瞬间点燃了读者的热情,数百个活动名额在活动预告发布后便瞬间被一抢而空,彰显了黄埔区文化活动的强大吸引力和市民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
装修南方+记者 刘珊
通讯员 王霞 焦婵娟外包美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